首页 > 环保 > 环保生活 >

雪域之巅:一场不应被忽视的生态警报

来源:原创   作者:水土不服   点击:


9月19日,一场名为《升龙》的烟花秀在海拔55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脊上演。金色焰火如龙腾跃,在雪峰之间蜿蜒绽放,视觉震撼令人惊叹。
9月19日,一场名为《升龙》的烟花秀在海拔55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脊上演。金色焰火如龙腾跃,在雪峰之间蜿蜒绽放,视觉震撼令人惊叹。然而,这场被冠以“艺术”与“壮美”之名的表演,却在舆论场中激起轩然大波——不是因为它的绚烂,而是因为它所踩踏的生态底线。
烟花升空那一刻,或许有人为之鼓掌;但当公众意识到这场“视觉盛宴”发生在地球最脆弱、最神圣的生态区域之一时,掌声迅速化为质疑与愤怒。这不是一场简单的烟火表演,而是一次对自然敬畏之心的严重冒犯。
主办方辩称使用了“环保材料”,手续合规,选址不在生态保护区,因而无害。品牌方与艺术家工作室随后道歉,监管部门也轻描淡写地回应“未发现生态破坏”。可这些说辞,真能平息人心中的不安吗?
不能。因为科学早已告诉我们:青藏高原是“地球第三极”,是我国唯一的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区,其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极其脆弱,一旦破坏,恢复周期以十年甚至百年计。植物学专家顾有容指出,烟花残余物难以降解,爆炸噪音会惊扰即将进入冬眠的野生动物——藏羚羊、雪豹、岩羊等本就濒危的物种,可能因这一场五分钟的“浪漫”而付出沉重代价。
更令人忧心的是,这种“先上车后补票”甚至“上了车也不买票”的思维模式正在蔓延。所谓“环保材料”是否真正可降解?是否有第三方监测数据支撑?为何如此敏感区域的活动可以规避环评?这些问题至今悬而未决。所谓的“合规”,是不是钻了制度的空子?所谓的“非保护区”,是否就意味着可以肆意妄为?
我们不妨追问一句:如果连喜马拉雅山脊都可以成为商业营销和艺术表达的舞台,那还有哪里不可触碰?当人类把自然当作背景板、把神山圣湖当成灯光秀的投影幕布时,文明的尺度已然失守。
艺术需要自由,但自由从不意味着无边界。真正的艺术,应是对生命的礼赞,而非对生态的践踏。蔡国强以火药艺术闻名世界,但再伟大的创意,也不能凌驾于生态安全之上。始祖鸟作为户外品牌,本应倡导“无痕山林”的理念,却参与了一场可能留下永久伤痕的行为,这不仅是讽刺,更是背叛。
央视网评一针见血:“无知无畏者当戒!”的确,有些人不是不知道,而是选择性忽视;不是不懂生态价值,而是将流量与话题置于自然尊严之上。这种傲慢,比一次烟花污染更可怕。
我们守护的不只是西藏的一草一木,更是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的生态屏障。60多万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红线不是摆设,200多亿元投入构筑的安全屏障不容轻易挑战。每一次对自然的轻率举动,都是对未来的透支。
希望这场“升龙”烟花,最终升腾起的不是虚幻的光影,而是全社会对生态保护的警醒之光。从此以后,让我们学会在自然面前保持谦卑:
少一点征服的冲动,多一点敬畏的情怀;少一点流量的追逐,多一点责任的担当。
海拔5500米的烟花秀是喜马拉雅不能承受之“美”,在地球第三极燃放的,不该是傲慢。
别让“艺术”成为破坏自然的借口,人类的浪漫,不应是自然的灾难。
文明的高度,不在于征服海拔,而在于尊重生命。敬畏之心,比技术“环保”更重要。最美的风景,是无人惊扰的寂静。所谓“环保烟花”,挡不住生态伦理的拷问,手续合规不等于生态无罪。
因为,真正的壮丽,从来不是人类在自然之上炫技,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静默之美。
(责任编辑:水土不服)
将此文分享到:

    最近关注

    热点内容